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广宗残联李国英理事长带领着电视台记者,再次见到了这位20余年一直坚持绘画的聋哑女孩张琳琳。身穿彩虹色的画布衣,扎着简单的马尾,白皙的皮肤,干净笃定的眼神,仿佛开在路边的一株雏菊,恬静,逸雅。见到有客人来,她用手语和微笑表达了自己的高兴、欢迎,然后继续低头在未完成的画布上作画。
在琳琳不到一岁时,因为一场高烧注射庆大霉素产生副作用导致双耳失聪。襁褓中的她,还没来得及感知这个世界的律动和节奏就注定要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那时,父亲还远在广东湛江的部队,母亲一个人边工作边照顾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以后的很多年,爸爸、妈妈都带着琳琳一直奔波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求医问药,哪怕是欠下外债,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女儿看病。作为父母,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听听鸟叫、虫鸣,听到他们在一直喊她琳琳。
也许是上帝真的在云端眨了一眨眼,剥夺了琳琳与声音的“音缘”,却赋予她精巧的绘画天赋与灵性。4岁时,因为家里不具备条件,爱画画的她就每天拿着木棍在地上画各种小动物,直到7岁,父亲外出办事给她买回了第一盒画笔。看着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多好看的颜色,她欣喜若狂,高兴地一连好几天晚上睡觉都抱着画笔,生怕没了。她也许没有想到,以后的日子里,是美术是五彩缤纷的色彩一直伴随她走过这寂静无声的人生,直至成为她表达内心世界最有力最美丽的语言。
渐渐地,琳琳和正常孩子一样上了小学,同学都说:“琳琳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我们上课是听、看并用学知识,她却只能“看”课。”那时她觉得自己浑身上下的毛孔都是张开的,根据老师的口型、板书使劲地琢磨领悟,为了不掉队,要强的她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到了小学三年级,课业知识越来越多也变得复杂,纵使她再努力也还是和同学有差距,最后不得不退学在家。那段日子,每当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学校时,她总是会问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去上学啊?”母亲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很难过,没想到一次意外,竟导致了女儿终生的残疾,让她失去了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觉得是如此得亏欠孩子。
在家的琳琳开始不停地画画,把课本上带的插画全部画完了,之后又找来同学的漫画书描摹。渐渐地,画画对于她似乎变成了生命中的必须,她已经深深热爱上了这项艺术。最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熟人的介绍下,琳琳有幸进入位于河南安阳的聋哑特教学校学习。很快老师便发现她突出的绘画才能,于是将她转入特长班学习。九年的义务教育课程,由于她特有的灵性和悟性,只用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6岁,她就考入了河南中洲大学美术系学习。素描、油画……三年的专业美术知识,让她对绘画有了更系统更完善的认知与体悟,
毕业后,为了不丢弃绘画,琳琳主动放弃了在河南一家公司的工作,去宁晋工笔画学院重新学习工笔画,师从著名工笔画大师李青海,这一学就又是三年。在这期间,她没少下功夫。就像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一样,她的骨子里更有一股韧劲和毅力。为了学好工笔画中的勾线,她可以不睡觉,一整晚都在房间里练习勾线,直到线条渐渐画得圆浑、流畅。有时候母亲看着她很辛苦,劝她歇会,她总是浅浅一笑,用笔写到纸上告诉妈妈:“我不累,我热爱画画,我画画就等于在休息。”就这样,从山水、花鸟到侍女人物每一幅画作在她的勾勒中总能呈现出一番清丽隽永之韵味。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与天赋,琳琳先后在中国青少年艺术节活动国画成年组中邢台评选中荣获铜奖、金奖。
画作中,她的一幅《红楼梦》中人之妙玉画像尤为传神与灵动。勾画人物的一颦一笑、眉宇之间无不画出妙玉极端庄美丽又带有丝丝清高冷艳之美。在一次展览中,一位衡水商人对此画赞不绝口,欲出高价买走,想不到琳琳却婉言拒绝了。她说:“这画还需要再修改,还不想卖。”
牡丹、荷花、孔雀、金鱼到红楼梦中人,观看琳琳的画作,仿佛回到了曾经古老的“默片”时代,无声世界的“画姿画影”令现实中一切污秽尽失,那美是来自内心与凡世的安宁。
曾记得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
如今的琳琳,谈起自己的未来,她用并不完善的句子很用劲地告诉我们:“我仍然要坚持继续学画画,向更多的名师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微笑着面对。”作为一名画者,她用自己的乐观、坚强和勇气独自行走在自己的“默”世界中,花开无声,却美丽有形。